文章簡介: 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理事、國家職業技能鑒定高級考評官、黑龍江省茶藝師協會會長、龍江派茶藝創始人、龍江問茶第一人,從這些名頭看,此人應該是位老者,不說“白發蒼蒼”吧,至少也是飽經世事啊,但我們的
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理事、國家職業技能鑒定高級考評官、黑龍江省茶藝師協會會長、龍江派茶藝創始人、龍江問茶第一人,從這些名頭看,此人應該是位老者,不說“白發蒼蒼”吧,至少也是飽經世事啊,但我們的這位會長,今年只有41歲。
于凌漢,1972年出生,純東北爺們兒,乍一看,是個胖子,走起路來,更加確認他是個胖子。
這個胖子為何號稱“龍江問茶第一人”?憑什么坐第一把交椅?他屬何門何派?在茶文化圈有何建樹?帶著這些疑問,日前記者做了一次專訪。
老于關鍵詞一:“資深上當人士”
與于凌漢認識已有兩三年,記者更習慣稱他“老于”。日前,記者再見老于時,一如既往在品茗中悠然暢談,不同的是,這次品的是老于10月5日剛剛在安溪采回的新茶。每年春秋兩季,老于都會去茶產地采茶,這次他帶回了最新信息,今年茶產區做茶機械化程度提高,開始運用剪埂機、壓茶機,市場上的直接反應是茶價下降了。
算一算時間,老于已與茶結緣16年了,16年的摸爬滾打讓他成為茶界大師,在黑龍江,茶藝師的第一把交椅非他莫屬。老于頭銜頗多,但他說其實都不恰當,最準確的稱呼應該是“資深上當人士”、憤青。為何老于如此說?
22歲時,于凌漢遇到一個南方客商,這位客商是個茶友,他認為北方沒有茶文化,而且言辭頗有歧視的意味。老于當時就被激怒了,心想總有一天北方的茶文化會被另眼相看。也就是從那一年起,他開始專心研究茶。
涉茶之初,老于買過300元一斤的玉蘭珠茶,事實上當年只需要30元。最讓老于難以啟齒的還是一次通過QQ買的
鐵觀音,郵來的都是殘葉。類似這樣的上當故事,在曾經的老于身上不勝枚舉,但老于現在顯得很坦然,他說:“不交點兒學費哪能成專家。”
1996年,老于整理了厚厚的有關茶的筆記和材料,寫了不少品茶心得,開始遍訪名山問茶取經。在江西,與中國茶藝大師陳文華促膝長談,通宵達旦;在四川雅安,與蒙山派創始人成先勤切磋長嘴壺茶技;在福建安溪及武夷山,向當地茶農學習鐵觀音和
大紅袍制作工藝。在與各位茶界前輩的交流中,在幽幽的茶香中,老于積累了豐厚的
茶葉知識及茶葉鑒定經驗。
經過近5年的歷練,于凌漢回到哈爾濱。2000年5月,老于的第一家龍江茶文化工作室成立,為哈爾濱人帶來真正的茶藝表演和健康茶葉的品飲技巧,也打破了龍江人觀音韻中聞茉莉香的飲茶習慣。
那一年,老于29歲。
老于關鍵詞二:自創龍江一派
老于說:“你看我,又胖,長得也不好看,還掉了幾顆牙,可人們都來拜我為師。”行云流水般的茶藝表演現在老于不經常做了,他更愿意把露臉的機會留給徒弟們,他總是謙虛地說,這身材耍得再美也沒人愿意看,茶文化是與美緊密相連的,不但茶的韻味要美,演繹茶文化的人也要養眼。雖然他這樣說,但在茶江湖中,他的作品依然是爭相模仿的范本。
老于將安溪的鐵觀音、武夷山的大紅袍、杭州的龍井等國內名茶,按照黑龍江人適合的口感,并以能夠接受的講解方法編排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茶藝表演形式。2005年,老于率領弟子在全國茶藝師比賽中一舉拿下
紅茶表演與
綠茶表演雙冠軍,其作品《浪漫紅茶》構思獨特,演繹效果唯美,后在業內廣為流傳。此后,老于又根據黑龍江黑白雙龍大戰的傳說,將四川長嘴壺與福建烏龍茶表演完美結合,創作了茶藝表演《雙龍爭霸》,該作品在2007年全國茶藝師大賽中獲得金獎。
2007年,于凌漢獲得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考評員資格。同年,他開辦了黑龍江省第一期中高級茶藝師、評茶員國家職業資格考試培訓班,當年共有22名學員通過國家職業資格認證。
老于集各家所長,融入黑土文化元素創立了茶文化中的“龍江派”。老于說,龍江派是對龍江籍茶人表演團隊的命名,但當時這個名字招來不少善意的勸說和惡意的攻擊,甚至有人放言:“老于堅持不了多久,必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。”但老于用時間和成績回擊了那些不看好他和他的龍江派的人。從最初只有十幾個人到現在,龍江派茶藝師全省有一百七八十人。上一頁
1 2 下一頁